怎麼開始藝術生活?
淋漓:創意往往在限制間發生。貧窮竟是我另類的祝福。小時候家貧常羨慕同學美麗的用品,於是我開始習慣製作及繪畫我想擁有的東西,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。例如我偷媽媽米缸裡的米粒來扮一格格的拉鍊 – 這是我藝術生活的開始。
淋浪:我從小就畫畫,但藝術進入我生命是由遇上我太太開始。於設計系畢業三年後的一個晚上,我倆在街上重遇,坐在路邊互訴畢業後的迷惘和對藝術的憧憬。天亮,下了一場大雨。為了紀念那一晚,我給她改了個名字 – 「淋漓」,她就回了我一個「淋浪」,都是「酣暢」的意思。「淋漓淋浪」的一生,這才開始。之後不久,我倆同赴法國學藝術,一同創作、一同生活,直到現在。
你們的創作關於什麼?
淋浪:恐怖、詭異、憂傷、沉重… 是不少人對我倆畫作的感覺。但其實現實比我倆的畫作恐怖,如果連畫作也承受不起,怎樣承受現實? 我們畫的受苦者表面不美,但其實在壓逼中人性的光輝卻更為刺眼。
淋漓:我希望作品能為弱勢發聲,特別是無辜死去、隨著時間被淡忘的人 – 我相信憐憫是最高的想像力。
你們以什麼媒介創作?
淋浪:小時候爸爸放工回家,會用一支很普通的原子筆,在當日買的報紙上畫公仔。飛禽走獸、風景和人,滿紙皆是。當時的我還以為那支是魔術棒,可以變出世界萬千。於是從那時開始,我就不斷繪畫,一直到現在。
淋漓 :因為感情濃烈,所以厚塗的油彩才讓我覺得夠味。而且我還要選擇最粗糙最便宜的顏料來製造凹凸、「站起來」的筆觸。
創作過程是怎樣?
淋漓:我的創作往往由一滴眼淚開始。當我被新聞裡或身邊的人打動得流淚時,我便開始著手為那人做 research 或探訪。至於最好的 idea 往往是在洗手間或禱告中「一剎間」擦出來。
淋浪:其實將畫畫出來往往只是數天的事,但靈感卻像撞車失憶的人的記憶,可以一秒想起,也可以一生也想不起。
早前出版的書籍,書名「解放美學」是什麼意思?
這書結集了我倆 2011 – 2014 三年的畫作,名字很能代表我倆的藝術觀 – 呈現基層的痛苦,同時蘊含解放的力量;「解放美學」亦可以理解為一個以藝術介入社會的運動。
藝術怎樣影響你的生活?
淋漓:從來不是我去選擇藝術,只是藝術收留了我,亦收留了世間的憐憫,藝術醫治了我。我感激藝術容讓我在現實的生活中有超現實的創作。
淋浪:生活沒有藝術,就像行屍走肉;藝術沒有生活,就像遊魂野鬼。兩者結合才成為人,我們都只不過在努力成為人。
什麼地方給你最大創作靈感?
淋漓:銅鑼灣信和廣場後樓梯 (和丈夫初次邂逅的地方)
淋浪:城西公園 (在那兒為太太拍了最喜歡的相)
最喜歡的本地藝術家是…
淋漓:趙廣超,因為他在我十七歲的時候啓發我思考藝術最重要是真誠。曾在法國留學的他影響了我和丈夫同往法國留學。
淋浪:朱興華,尤其喜歡他繪畫精神病人的造型,線條色彩簡單卻極其深刻。
淋漓:「我相信在世界上不毛角落裡的隱約罅縫間,依然有純潔的愛情與性。」
淋浪:「我很想拋下所有工作,與淋漓去西班牙,在那兒生活 – 每天逛美術館、瘋狂創作。」
關於淋漓、淋浪
網站:淋漓 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02487071370 | 淋浪 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634445738
部份作品:
最喜歡的書:淋漓: 村上春樹大部分書 | 淋浪: 《孤星淚》雨果
最喜歡的電影:淋漓: 艾慕杜華 (Pedro Almodovar) 大部分電影 | 淋浪: 布達佩斯之戀 (Gloomy Sunday)
最喜歡動畫人物:淋漓: Mickey Mouse | 淋浪: 翠兒 (長得和太太一模一樣)
最欣賞人物:淋漓: 已故的媽媽 | 淋浪: 太太淋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