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創作關於什麼?
我比較關注香港的文化、自我、身份等議題;亦曾經做過一些以自己私人情感和經歷出發的作品。很多時人會理所當然地接受現有的東西,我透過藝術去研究這些題材,加強了解、 明白脈絡,我認為這樣才能作出發展及未來的決定。

早期的時候較多以影像創作,現在多了聲音,有特別原因嗎?
其實我首個以聲音做媒介的創作是關於媽媽的,當年她確診患上癌症,我很想記錄那段時間,又不想太影響她, 所以選擇了以侵略性比較低的錄音方法去記錄與她相處的時刻。 後來回聽錄音,才發現自己錯過了很多東西,而記憶與真實亦有些不同。同樣是記錄,但錄音與錄影的分別其實很大,自此我開始多了以聲音作為載體的作品。

創作過程是怎樣的?
開始創作時我會不斷收集有關創作題材的資料、物料,得到一定數量時我會開始修葺、改造,刪除不需要的東西,然後不斷雕琢直到最精準的一刻。之後我會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,把整個概念呈現。
葉啟俊 : 關於《南山未了》
既是藝術家又是策展人,兩者與你的關係有何分別?
對我來說兩種都是創作,有方面是很相同的,就是我喜歡加入一些有故事、個性的東西去創作或策展 – 比起白色空間我會比較喜歡非傳統展覽空間,比起用全新物件我會比較喜歡把舊物加入作品。
為什麼會當上策展人?
其實沒有特別計劃的,只是跟朋友創了一個小組織 Case-open-close,辦些藝術展覽並一同策展。最近的策展項目《缺》,由我自己的作品作為出發點,再挑選其他作品一同展出;但有些人認為策展項目不應加入自己的藝術品,所以現階段我仍在探索和思考藝術家和策展人兩者的關係。
你創作時有什麼特別習慣?
我很喜歡舊物,不認為只有新買的東西才是好;所以會不時「執垃圾」,把被遺棄的物件收藏起來;曾經執拾過一些椅子、照架等,改變它的用途,然後加入作品之中。
怎樣開始藝術生活?
小時候沒有什麼事做就會跟弟弟一起畫畫,最期待的就是上美術科。由於當年教數學的老師兼教美術,很多時在美術課抽點時間補上數學,遇到那情況我就最失落。 之後中學時期其實沒有想過要修讀藝術, 直到上大學時,才發現有創意媒體這科,於是便選擇修讀。亦因為受到老師的啟蒙令我了解到生活上每一事、一物都可以反映不同情況、問題,繼而引發我對文化研究產生興趣。
「以非傳統白色空間或本身並非用作展覽的地方去創作,是一個我希望繼續發展的方向。」
關於葉啟俊
部份作品:
4 thoughts on “They are artists: 葉啟俊”